Friday, July 11, 2008

我的小孩不講話,怎麼辦?

小明是家中第一個小孩,有了他,家中突然多出了不少歡笑。漸漸的,從三個月大,會盯著轉啊轉的音樂鈴,到七八個月大,會坐在自己的小床上,伊伊呀呀的笑著回應,一切一切,都讓爸媽覺得欣喜。

慢慢的,小明一歲半了。大大的眼睛、翹翹的睫毛,整天在爸爸媽媽後面跟前跟後的,不管誰看了說可愛。可是,小明整天還是只會伊伊呀呀,爸爸媽媽都叫不出口。看到隔壁的小華,滿週歲的時候爸爸媽媽阿姨都叫的很好了,讓他們更是擔心。雖然鄰居們都說小男孩講話本來就學的比較慢,要他們不要擔心。不過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,小明看起來還是一點要講話的跡象都沒有,到底要怎麼辦呢?

關於嬰幼兒的語言發展,從新生兒起就會注意聲音的來源,喜歡聽溫柔的聲音,也會透過哭聲表達自己的需求。從六個月開始會呀呀學語,會發出如:ba、na、da等唇音,同時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。從九個月大,會經常模仿、重複他人的說話及聲音,對簡單熟悉的指令,如:『不行』及『再見』等會有反應。一歲大時,開始會有語言上的溝通,也聽得懂一些簡單的指示,知道東西各有名稱。在一歲半時,會說出六個以上的字彙,之後會開始出現「雙詞期」,如:說出「狗狗玩」,是指「我們跟狗狗一起玩」;說出「媽媽鞋鞋」,有可能是指「媽媽的鞋子」或「媽媽幫我穿鞋」。在兩足歲時,開始會有簡單的句子,像「我要吃飯」這類含完整主詞、動詞和受詞的短句。如果一個小孩滿兩足歲時仍然沒有任何字彙出現,或三歲時仍然沒有任何句子,或五歲時仍只有簡短的語句,語法常有錯誤,說話含混不清,或越大越不講話,都表示其語言發展有明顯的落後,此時應該找醫師做專業的判斷。

常見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包括有智能不足、先天性聽障、腦性麻痺、自閉症、情緒障礙、以及不當的養育等。若小朋友對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,會用手指指向自己想要的東西,如肚子餓時會指向奶瓶,在外遊玩時會對新奇有趣的事物有興趣,並能和爸爸媽媽分享,我們就比較可以確定小朋友在認知和溝通發展上是正常的。這種情況下,語言發展遲緩可能是由於單純的語言發展障礙。如果其他像動作、溝通的發展也有問題,腦性麻痺或智能不足等原因就需要排除。自閉症的小朋友在動作的發展上和正常的小朋友並無二致,不過他們很早就會表現出社交溝通功能的障礙,也無法發展出手指指物這種與外界溝通的方式。

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,除了接受專業語言治療外,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刺激。父母要多跟孩子說話,增加與孩子的互動,提供良好的口語模式,提供足夠的刺激與學習經驗。對於一歲之前的寶寶,可以站在寶寶左右兩邊說話,可以讓寶寶感覺到不同方向傳來的聲音。也可以模仿回應寶寶的聲音,用輕柔的語調說話回應寶寶,這可以幫助寶寶學習使用語言。在孩子慢慢開始會使用一些單字或短句時,可以多與孩子對話,說話時要放慢速度、配合手勢,耐心地聽他說話,溫暖地回應他。當孩子說出單詞或雙詞時,要盡量以完整的簡單句回應,一方面表示你理解他的意思,一方面也為他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。也可以為孩子朗讀,可擴展孩子的語彙,提供了孩子聆聽和說話的機會,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。

於是,在過了一歲八個月後的某一天晚餐後,媽媽在廚房中忙著洗碗的時候,小明突然跑上前來叫了聲「媽媽」,讓全家人又驚又喜。在每天多與寶寶講話,提供刺激和學習的機會下,小明的字彙突飛猛進,在兩歲時已經可以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,也可以和隔壁的小華姊姊玩一些簡單的遊戲。現在,除了可愛以外,小明更是個人人都誇耀聰明的小孩呢!

(本文/兒童及青少年醫學部主治醫師 王緒斌)